head
欢迎k登录
首页 >> 中部信息 >>湖南篇
最新报道
湖南篇
建好湘江经济带 打造“东方莱茵河”
作者: | 发布者: | 时间:2011-12-12

湘江,湖南的母亲河,纵贯全省南北,流经之处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由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5大城市共同构成的湘江经济带,面积5.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6%,人口2627.45万人,占全省的40.0%,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湘江经济带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科技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已逐步发展成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以衡阳、岳阳两市为辐射区,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联锁经济区域。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步深入,对湘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将其与欧洲莱茵河地区进行对比,探寻优势与不足,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湘江经济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圆“东方莱茵河”之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湘江经济带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实力强、增速快、动力足、结构优。一是实力强。2010年湘江经济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76.24亿元,占全省的60.3%,其中,一产业增加值901.86亿元,占全省的38.8%;二产业增加值5153.23亿元,占全省的70.2%;三产业增加值3611.15亿元,占全省的56.9%。二是增速快。“十一五”期间,湘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36.3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676.24亿元,年均增长14.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8个百分点。2010年,湘江经济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76.24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湘江经济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87.25亿元,占全省的60.1%,增速13.9%,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个百分点。三是动力足。2010年,湘江经济带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达64.2%,拉动全省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4%;衡阳、岳阳贡献率分别为9.6%、10.2%。今年前三季度,湘江经济带对全省经济贡献率达65.3%,拉动全省经济增长8.4个百分点。四是结构优。2010年湘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3:53.2:37.4,与全省平均水平14.5:45.8:39.7相比,发展相对平稳的一产业结构占比低,发展动力强劲的二产业结构占比高,表明湘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将更有利于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相对比较优越。

  2、已成为湖南新型工业化的支撑点,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的先行者,信息化的领头羊。一是工业支撑作用越来越强。从总量上看,湘江经济带是全省工业重点集聚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湘江经济带工业增加值4444.70亿元,占全省70.5%的,同比增长21.3%,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1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工业增加值总量增长了2.2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5%,在全省全部工业中占比提高了6.3个百分点。从GDP占比看,工业占比逐步提高。2010年,湘江经济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6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从拉动力度看,工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度明显增强。2010年,湘江经济带全部工业拉动本地区经济增长8.9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从农机投入情况看,农业机械总动力呈直线上升趋势。2010年湘江经济带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1853.32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了597.22万千瓦。其中,长沙、衡阳发展尤为迅速,分别由2005年的330.66万千瓦、236.95万千瓦发展到了2010年的486.74万千瓦和397.98万千瓦。从农业产出看,一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随着农业科技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湘江经济带一产业增加值不断扩大。2010年,湘江经济带一产业增加值达901.86亿元,是2005年的1.75倍。其中,长沙、衡阳分别实现一产业增加值202.01亿元和264.42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1.77倍和1.76倍。三是新型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城市化率越来越高。2010年末,湘江经济带城市化率为53.2%,城市化水平比200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9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城市化率最高,提升幅度最大,2010年末常住人口704.07万人,城市化率67.7%,比2005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四是信息化水平越来越强。2010年,湘江经济带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237.88亿元,同比增长34.5%,占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的69.1%,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电子增加值155.12亿元,增长58.5%,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增加值2.91亿元,增长44.7%;电子信息传输服务107.96亿元,增长11.1%;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9亿元,增长21.0%。

  3、环境保护力度较大,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一是能耗水平逐步降低。2010年,湘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389.83万吨标准煤,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76吨标准煤/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吨标准煤/万元,与2005年相比降低了1.18吨标准煤/万元。其中,长沙、株洲、湘潭2010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分别为523.18万吨标准煤、497.11万吨标准煤、753.80万吨标准煤,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0.53吨标准煤/万元、0.76吨标准煤/万元和2.34吨标准煤/万元。二是污染治理工作成效逐步显现。2008-2010年省委、省政府开展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截至2010年底,流域内攻击完成整治项目2064个。其中:关闭、推出、停产企业765家;限期污染治理项目408个,搬迁企业10家,湘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二、湘江经济带与莱茵河地区的共性分析

  1、经济发展理念可供借鉴。莱茵河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是典型的莱茵模式。莱茵模式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尔贝尔提出,它是指瑞士、德国、荷兰等莱茵河流域的西欧国家所奉行的市场经济模式,称为“莱茵模式”。莱茵模式的商业原则以社会公平的理念为基础,强调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依赖性,关注企业与所在社区的均衡发展,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和谐。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上,莱茵模式倾向于以“共识”为基础,并采用一个长期的视野;企业比较抵触来自资本市场对短期盈利的压力,而更关注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工会乃至整个社会和未来的利益。莱茵模式强调,商业机构在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要维护历史、文化和传统,履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保证企业在财务绩效、社会责任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和谐,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目前,湖南正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莱茵模式所隐含的以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理念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不失为湘江经济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借鉴。

  2、经济发展路径可作参考。莱茵河,欧洲重要的国际河流与“黄金水道”,经过多年发展所形成的欧洲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莱茵河产业轴线,有力地推动了沿岸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沿岸各城市以莱茵河为依托,以发展现代物流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河流的交通运输资源,建立完善的内河、公路、铁路、航海甚至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联运系统,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如:德国的远程输油管道、输气管道以及欧洲电力系统干线沿莱茵河分别向南北延伸,与莱茵河内河航运、铁路、公路一起构成莱茵河经济区域的复合型发展轴,把北部荷兰境内河口密集产业区、作为“德国与欧洲心脏”的鲁尔工业区、中部的“莱茵—美茵工业区”和南部的“路德维希—曼海姆—海德堡”工业区连接起来,形成了公、铁、水、管道整体衔接和贯通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

  湘江经济带地处湘江中下游,河运发达,汇聚着以长株潭为龙头的“一点一线”发展主轴和产业布局。经过多年的投资开发,区域内航运发达、铁路、高速公路与湘江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湘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运输总动脉。交通运输的发展带动了工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如:衡阳深圳工业园、松木工业园、白沙洲工业园等新兴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新路径;在株洲,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南车株机为代表,崛起了轨道交通产业带;在湘潭,依托九华示范区,一个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正在形成;在长沙,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为代表,崛起了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在岳阳,依托发达的港口运输,一个石化千亿产业集群已崭露头角。

  从发展历程看,湘江经济带与莱茵河地区的发展路径均是以便利的航运条件出发,发展多渠道运输方式,为沿岸工业园区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从而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发展湘江经济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对莱茵模式的发展路径进行参考。

  三、湘江经济带与莱茵河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性分析

  近年来,湘江经济带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然而,由于莱茵河地区起步比较早,早已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发达地区,与之相比湘江经济带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德国、法国、荷兰三个主要流经国作为莱茵河流域的代表区域,通过对比分析,探寻与莱茵河地区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所存在的差距。

  1、与莱茵河地区相比,湘江经济带在产业结构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十一五”期间,湘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总体表现为第一、三产业占比下降,第二产业快速上升,由2005年的13.1:44.2:42.7调整到2010年的9.3:53.3:37.4,随着近年来湖南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越来越强,第二产业占比较5年前有明显上升,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心骨。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2009年间,莱茵河地区产业结构却是以第三产业为绝对支撑,一、二产业相辅佐的格局,且这一格局基本维持稳定,从2000年的2:27:71发展到2005年的1.4:22.8:75.8,再发展到2009年的1.4:25.8:72.8,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70%,远高于第一、二产业,且这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小。

  由此可见,湘江经济带与莱茵河地区在经济发达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湘江经济带还处于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为辅的阶段,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投资类行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方式容易受到外界需求环境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明显;而莱茵河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实现了由二产业为主向主要依赖三产业为主的过度,经济发展方式比较平稳,抗风险能力强,短时间内产业结构变动微小。

  2、与西方莱茵河地区相比,湘江经济带投资、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长期以来,湖南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湘江经济带资本形成率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2005年湘江经济带资本形成总额1701.45亿元,投资率为43.2%,到2010年资本形成总额扩展到了5221.34亿元,投资率上升到54.0%,5年时间投资率上升了近11个百分点。作为一个进出口总规模不大的内陆省份,投资快速上升的同时,势必挤占消费的提升空间。2005年湘江经济带最终消费2001.99亿元,最终消费率50.9%,到2010年虽然最终消费总额发展到了4151.18亿元,但最终消费率却下降到了42.9%。

  与此不同的是,莱茵河地区投资、消费结构自1990年以来一直趋于平稳,且投资率明显低于消费率,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90年西方莱茵河地区资本形成率26.2%,最终消费率52.6%,到2005年分别变动为27.7%、54.6%,到2008年分别又波动到26.8%和53.4%。

  四、政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湘江经济带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等诸多方便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实现东方莱茵河之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与莱茵河地区相比,湘江经济带尽管在发展理念上、发展路径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还存在明显区别。在现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东方莱茵河之梦的关键,为此建议以西方莱茵河地区为参照,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程: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清理不利于或不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制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利益导向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考核办法。改变以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为中心的考核方法,建立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考核体系,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来。从而使各级政府在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节能环保、民生改善,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

  2、充分加强科技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要素密集程度来看, 湘江经济带资本密集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产业还不够发达,需要大力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业,以使全省经济发展建立在发达的产业基础之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增加研发投入,完善创新载体,构建以自身企业为主体,科技人才高度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要以重点科技园和以若干优势领域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为主相结合,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是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积极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3、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度。投资是拉动湘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和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投资方向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必须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充分发挥投资对调整结构的先导作用,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4、充分挖掘潜在消费力,提高消费率,促进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必须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因此,一是要继续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其消费需求。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从各个方面减轻城乡居民的社会负担,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条件。三要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扩大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等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承办:核算处
执笔:黄陈武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来源: 附件:
bottom
Copyright (C)2007-2009 All Rights 南昌大学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 您是第70241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