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欢迎k登录
首页 >> 中部信息 >>河南篇
最新报道
河南篇
加快焦作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作者: | 发布者: | 时间:2011-09-19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以及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跑中原经济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同时,县域经济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重点和难点所在。只有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才能为焦作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一、县域经济的具体内涵

县域经济,通常认为是县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经济的总和。还可以认为县域经济是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的一种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在宏观上应该说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农村经济本身,更不是行政层次上的县及县以下经济。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内,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以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为直接目的的一种区域经济。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作用

1、 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才能带动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3、县城经济发展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梁道。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长时间内必须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农民的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4、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人逐年下降,来自务工的工资性收人已经逐渐上升,务工收人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焦作县域经济发展过程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县以下仅仅作为提供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加之“剪刀差”等制度因素,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低速中徘徊。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大体经历了提速暨加快发展等几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权、利的统一,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迅速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产值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县域经济的结构,促使了三次产业的发展。1985年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国家定购以外的农副产品全部放开,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农村经济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乡镇企业从此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推动力量。1992年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使全党全国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我市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县域经济出现了无穷的活力和生机。十六大之后,焦作又把“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强省富民的战略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期间,焦作又抓住“发达国家产业向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两大转移加快、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全省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等机遇,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从而带动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焦作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为了全面把握焦作县域经济的现状,我们以2010年底的数据为准,从基本情况、经济规模、财政收入、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五个方面,作了详尽和直观的描述。

1、基本情况。2010年底,焦作市有6 个县(市),包括4个县,2个县级市。县域国土面积为3657平方公里,占全市的89.8% ,县域平均面积近610平方公里,县域总人口为284万人,占全市的77.2% ,县域平均人口为47万人。

2、经济规模。6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995亿元,占全市的79.9%,平均每个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66亿元。最高的沁阳市为234亿元,最低的修武县为88亿元。从人均上看,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034元,最高的沁阳市为46979元,最低的武陟县为25971元。

3、财政收入。总量上,焦作6个县(市)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3.9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53.6%,平均每个县的财政收入为5.7亿元,最高的沁阳市为8.5亿元,最低的温县为3.4亿元。人均上,全市县域人均财政收入为1196元,最高的孟州市为1814元,最低的温县为734元。

4、产业结构。在三次产业结构上,焦作市县域经济一产增加值为98.3亿元,二产增加值为714亿元,三产增加值为182.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9.971.718.4,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县域二、三产业的比重占到90.1%,最高的沁阳市占到94.1%,最低的武陟县占86.1%。从业人员上,焦作县域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共97.7万人,占县域全部从业人员的56.2%。

5、居民生活。在分析县域居民生活水平时,主要选取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焦作县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80亿元,占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55.6%。县域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862元,最高的沁阳市为11945元,最低的武陟县为72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沁阳市为7985元,最低的修武县为7058元。

五、“十一五”期间县域经济显露勃勃生机

自“十一五”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县域经济逐步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之路,已经成为焦作市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千方百计加快发展,使县域发展呈现出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县(市)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一)、经济总量扩大,增长质量改善。

1、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到2010年底,焦作市县域GDP达到995亿元,是“十五”末的2.34倍,可比价年均递增14.6%;县域GDP占全市GDP的比重比“十五”末的76%提高了3.9个百分点。涌现出了一些实力强、发展势头好的经济强县和一批具有一定示范带动力的经济板块。到2010年,已有1个县GDP超二百亿元,2个县GDP接近二百亿元。其中沁阳达到234亿元、武陟和孟州分别达到192亿元、173亿元;

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超过经济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十五”末15.7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8%,快于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十五”末51.8%上升到53.6%,提高1.8个百分点,这是体现县域经济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

3、县域工业经济效益的好转拉动了经济质量的提高。2010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0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8倍;应缴增值税79.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1倍。工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净值创造产值由“十五”末的534元增加到773,每百元资产多创造产值239元。

(二)产业结构有较大调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艰巨的结构调整任务。2010年,在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统领下,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开始向优化的方向发展。在第一、三产业总量增加的情况下,第二产业的比重均迅速提升。全年县域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8.3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年均增长4.2%。在第一产业开始向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14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年均增长17.7%,工业成为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兴起对结构调整起到了助推器作用。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都在突飞猛进,现代社会的气息日见浓重。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2.7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年均增长10%。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9.6:48.0:20.31调整为9.971.718.4,调整的结果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上升0.31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调整效果是显著的。

(三)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县域经济发展一靠增量扩充,二靠存量盘活,在存量不足质量不优的条件下,增量的扩充尢显重要。特别是对县域经济而言,基础和实力偏弱,项目建设就成为实现快速发展的希望和载体。项目建设不仅可以成为经济上的新增长点,还可成为新体制和机制的生长点。

固定资产投资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全年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52亿元,是“十五”末的近5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7.4%,县域投资占全市比重也由“十五”末的60.9%上升到77.6%,提高了16.7个百分点。为发展县域经济,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眼睛向外,招商引资也有新进展,全年引进国外实际到位资金2.02亿美元,是“十五”末的近2.5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四)公共服务条件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各地注重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 教育是富民强县之本,2010年政府加大了对县域的扶持力度,用于县乡教育事业费支出1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6倍;2010年财政用于县乡社会保障补助支出7.5亿元,较“十五”末增长近16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为16.8万人,比“十五”末多5.7万人,占全市的86.5%;县域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县乡医疗条件有所改善,2010年县域医院卫生院床位6819张,比“十五”末增加2200,占全市床位的53.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五”末的3838元,增加到2010年的7531元。年均增长14.4%

六、焦作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经济改革的深入,县域经济发展中新旧矛盾交织,突显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较弱。虽然焦作市县域经济总量较大,占全市份额较高,但县域经济的规模、速度、实力、机制、效益,同城市经济和全国百强县(市)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2010 年度全国百强县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焦作的县域经济从未入围过全国百强行列。2010年(2009年数据)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为:人口8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3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9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240元,而焦作市2010年县域GDP平均规模仅166亿元,平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亿元,人均GDP 350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0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31元,县级GDP平均规模、平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分别低59.2%、75.1 %、35.5%、23.9 %、18.5%,由此可见,焦作市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竟争力,相对全国百强县都处于明显劣势,竟争力弱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调整依然滞后。近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是相当大的,但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不是一朝一夕即能改变的。焦作县域第一产业没有呈现显著发展态势,县域农业虽然品种多、产量大,但农业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特点不突出,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效益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近几年虽有发展,但比重很少。县域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升,具有了明显的工业化特征。县域工业虽然企业众多,门类齐全,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只有165家,同样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的问题,环境污染也较严重。多数县缺乏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撑,也缺乏具备特色的块状经济支撑,而县域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人才、咨询、物流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障碍。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因起步晚,规模小,根基不够牢固,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发展,二产的现状也未能有效带动三产的快速发展。县域产业结构在排列顺序上是“二三一”格局,即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但从经济总体水平上分析这种工业化特征,与发达国家合理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有着很大差距。

3、自主性增长能力弱,需求拉动乏力。县域财力不足一直困扰经济的发展。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3.4%,比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5.6%2.2个百分点,而财政支出的幅度却直线上升。2010年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9.2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年均增长23%

居民消费疲软,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县域消费品市场低迷,使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形不成合力。2010年,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7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6.7%,与 “十五”末相比仅仅持平略增,说明与城区的消费水平比仍有较大差距,县域消费还存在很大空间。

县域投资需求仍面临困境。一是后备项目少,县域不仅缺少带动经济增长的大项目,小项目储备也不多。二是资金匮乏,不足以支撑投资的快速增长。三是投资主体单一,缺少外资和民间资本的介入。

4、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统筹不够协调,城镇化发展水平低,进程缓慢。一是小城镇建设相对落后。2010年我市县域乡村总人口为233.2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82.1 % ,仅比“十五”末下降0.6个百分点。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2010年,我市县域乡镇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为60.6万人,占乡镇劳动力的比重为44.7 %,与“十五”末相比,非农劳动力比重仅提高8.6个百分点,仍不足一半。我市小城镇建设进程缓慢,综合功能发挥不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使县域经济缺乏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不仅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最直接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10年与“十五”末相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别为7531元、15026元,差距近50 %,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速度比减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2个百分点。

七、加快焦作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焦作市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十二五”时期对焦作来说,是一个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河南省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焦作被列为核心区,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焦作县域经济来讲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对县域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保持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又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眼光,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

1、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县域经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因素,也是一个县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县域经济创新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引进招商项目、接受产业转移时,不仅要看项目的总量,还要注重技术进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要调整技术结构,做到技术升级。对资源开发型县域经济,不能搞粗放式开发,要从开始就注重开发的技术含量。工业集中区是工业企业的摇篮,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载体,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引擎。依托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目前各县市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特色产业园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也是由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各县市必须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能源状况,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铝、煤盐联合化工、能源和食品等六个支撑产业和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四个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新型工业经济,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优势,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带,发展块状特色农业经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提升产业档次,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围绕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打造小麦种子基地,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培植优势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做强做大农业园区,以园区发展示范带动农业总体的进步与发展,大力发展以四大怀药、无公害蔬菜和食用菌等为主的特色农业,提升现代农业份额,重点发展外向、特色、绿色、精品农业,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突出发展畜牧业,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逐步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提高特色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重点培植和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农户致富能力强的基地型、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立足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并加大对产业化优势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一批竞争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龙头企业集团,促进农业产业整体开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工商企业从事农业领域的开发,支持发展农业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3、把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同时还可以培育一个新的较高层次消费群体,对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积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一要不断完善我市城镇体系,迅速发展壮大现有城镇,以带动小城镇发展,逐步形成城市、县城和小城镇梯度网络式发展模式。二要做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三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展服务业,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小城镇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作用。四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

4、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焦作市各县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是典型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区,服务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服务业有一个大的发展期。因此,必须加快自然景观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升级,由门票经济转向产业经济,高起点开发、大战略合作,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为抓手,提升“太极故里·山水焦作”品牌质量,推动各县服务业总量扩张、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实现由旅游资源富区域向旅游经济强区和国际知名旅游区的转变,同时要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和商务会展业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全理、综合配套、相互促进的第三产业体系。在规划和引导县域经济发展时,重构县域第一,二、三产业互动、连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5、优化经济环境,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投资、营造商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产业环境,作为资源配置组织者其主要作用就是创造产业环境。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资本和要素是流动的,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经济发展无尽头,创优环境无止境,如何在国家政策和发展的大环境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上下齐心,协调发展,才能使县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6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县域经济不仅是中心城区经济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经济的生态屏障。发展县域经济,不仅要注重经济快速发展,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杜绝出现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不考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政绩工程。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切实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为支撑,走生态化道路,促进县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地发展。


来源: 附件:
bottom
Copyright (C)2007-2009 All Rights 南昌大学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 您是第70241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