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欢迎k登录
首页 >> 中部信息 >>山西篇
最新报道
山西篇
调结构 促转型 惠民生——2011年运城经济运行综述
作者: | 发布者: | 时间:2012-02-28

2011年,运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和四基地一中心建设,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出总量扩张、产业转型、结构优化、物价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全年省定考核目标,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增长方式不断改善

2011年,全市经济规模持续扩张,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 三次产业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16.8亿元,比上年增加18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1%,快于全国、全省4.9个和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5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494.2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358.1亿元,增长10.3%,增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16.2:48.6:35.2,与201016.4:44.8:38.8相比,一产回落0.2个百分点,二产上升3.8个百分点,三产回落3.6个百分点。

1、农业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2011年,全市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努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村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农业总体经济形势运行良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90.6亿元,比上年增加4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5%。其中,农业产值220.6亿元,增长8.2%;林业产值3.7亿元,增长5.9%;牧业产值44.7亿元,增长20.8%;渔业产值1.7亿元,增长2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0亿元,增长4.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90.4万亩,比上年增长1.2%;亩产达269公斤,比上年增长5.1%;粮食总产量26.7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6亿公斤,增长6.5%,完成全年目标20.5亿公斤130%。其中小麦12.1亿公斤,秋粮14.6亿公斤。肉类总产量13.3万吨,同比增长43.0%;禽蛋产量17.9万吨,同比增长13.0%;奶类产量4.4万吨,下降6.9%;水果产量 373.1万吨,增长26.7%。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出现新变化。蔬菜、药材发展较快,棉花、油料面积下降。蔬菜播种面积83.9万亩,增长10.2%,产量201.9万吨,增长6.4%;药材播种面积18.3万亩,增长66.7%,产量7.9万吨,增长55.8%;棉花75.1万亩,下降12.6%,产量5.8万吨,下降9.4%;油料16.9万亩,下降8.6%,产量1.9万吨,增长0.1%

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在下半年国家、省工业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态势下,全市工业逆势上扬,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9101112月分别增长44.7%27.6%23.9%39.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19.8亿元,同比增长23.7%,快于全国、全省9.8个和5.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1665.2亿元,增长39.0%;销售产值1554.5亿元,增长38.4%;产品销售率为93.4%

一是重工业、股份制企业和县及县以下企业强力支撑。在轻重工业中,占全市工业82.6%的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46.8亿元,增长20.4%,仅比全市增速低3.3个百分点;在企业注册类型中,占全市工业88.9%的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73.1亿元,增长24.1%,比全市增速高0.4个百分点;在企业隶属关系中,占全市工业81.2%的县及县以下企业完成增加值341.0亿元,增长29.9%,比全市增速高6.2个百分点。

二是主要行业多元拉动。在全市规模以上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呈增长之势,15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1个行业增速超过30%。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6个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0.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9.3%,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7%,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6.5个百分点。

三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市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传统高能耗支柱行业增势减弱,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对全市工业经济拉动作用明显。2011年,五大支柱行业增加值241.3亿元,增长13.0%,增幅比上年低21.4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增速低10.7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为57.5%,比上年下降10.2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增长-39.0%4.4%15.3%18.4%25.9%,增幅比上年下降41.443.63.225.033.2个百分点。2011年,占全市工业43.1%的五个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181.0亿元,增长21.6%,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39.1%,拉动工业增长9.7个百分点。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46.6亿元,增速高达42.4%,超出全市平均增速18.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30.6亿元,增长25.6%,化工、铝镁深加工、汽车和运输设备制造集群也呈良性发展态势。

四是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市重点监测的22种产品中,有13种增长。其中,主导产品铝材增长64.7%、粗钢增长57.2%、生铁增长20.0%、电解铝增长14.2%、钢材增长14.0%、化肥增长13.9%、金属镁增长4.0%、焦炭增长3.3%、氧化铝下降0.2%

二、投资、消费、出口较快增长,经济发展动力增强

1、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11年,全市共有施工项目1822个,比上年增加441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557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6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4.2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快于全国2.7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2.6亿元,同比增长58.3%,增幅比上年提高75.6个百分点。从产业投资看: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一、二、三产投资都呈快速增长之势,分别增长23.5%33.2%17.7%。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6.9 :57.1:36.0,二产投资比重分别比一产、三产高50.2个和21.1个百分点。全年工业投资完成378.4亿元,占二产投资99.7%。制造业投资完成308.0亿元,增长40.7%,占工业投资的81.4%。其中机械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0.1%76.4%,快于制造业投资29.4个和35.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7.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同比下降19.6%,投资结构进一步向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优化。从投资类型看:非国有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国有投资完成140.7亿元,下降18.3%,占投资比重为21.2%。非国有投资完成523.5亿元,同比增长48.4%,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1.9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78.8%,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成为引领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从资金来源看:全市投资到位资金698.3亿元,同比增长32.7%。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占到到位资金的78.7%

2、消费、旅游增长较快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快于全国、全省0.7个和0.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326.3亿元,增长19.5%,占全部零售额的78.1%;乡村91.3亿元,增长12.0%。分行业看,批发业42.6亿元,同比增长11.1%;零售业329.3亿元,增长20.4%;住宿业18.5亿元,增长9.7%;餐饮业27.2亿元,增长4.6%。全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13.5万人次,同比增长12.4%;创汇3381.3万美元,增长22.1%。接待国内游客1931.5万人次,增长23.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3.8亿元,增长22.3%;旅游总收入达126.0亿元,增长22.3%

3、对外贸易稳步发展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快于全省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9亿美元,增长37.5%;进口8.7亿美元,增长12.8%。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7.7亿美元,增长1.4%;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4.7亿美元,增长73.9%。按企业性质分,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2%,高于全市20.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6.6亿美元,增长8.1%。按进出口商品国别(地区)分,对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贸易比重较大。全年与欧洲进出口总额3.0亿美元,增长61.6%;与亚洲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下降14.1%;与拉丁美洲进出口总额3.7亿美元,增长9.4%,其中与巴西进出口总额3.0亿美元,增长37.6%。按进出口商品结构分,进口产品主要是铁矿砂和机电产品。2011年,全市进口铁矿砂5.5亿美元,同比增长76.8%,占进口总额的63.8%。进口机电产品1.2亿美元,增长1.6%。出口产品主要是镁、焦炭、纺织制品、机电产品、农产品和玻璃制品。全市出口镁及其制品0.9亿美元,增长50.5%;出口焦炭0.8亿美元,增长14.5%;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0.6亿美元,增长60.1%;出口机电产品0.5亿美元,增长124.8%;出口农产品0.3亿美元,下降0.3%;出口玻璃制品0.2亿美元,增长10.7%

三、经济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1、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民生支出得到保障

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87.4亿元,增长8.9%;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8亿元,增长14.8%。全年税收收入达到75.6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增值税完成41.1亿元,增长0.5%;营业税完成12.5亿元,增长15.6%;企业所得税完成6.5亿元,增长11.7%;个人所得税完成3.4亿元,增长29.3%。非税收入增长较快。全年非税收入为11.8亿元,同比增长26.7%。一般预算支出165.5亿元,增长22.8%。其中,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比上年增长19.3%,创新驱动持续增强;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保障、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领域支出109.0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65.8%,增长34.4%,高于一般预算支出11.6个百分点。

2、企业效益大幅提升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90.4亿元,同比增长40.3%;实现利税125.8亿元,增长134.8%;实现利润82.2亿元,增长439.5%,呈现出利税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的良好态势。31个行业实现盈利的有27个行业,占87.1%,其中利润上亿元的行业达到14个。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227.3%,同比提高59.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65个,亏损面为16.0%,亏损额19.3亿元,同比下降18.7%

3、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提高、低保、养老金与最低工资等政策性因素和改善就业条件等一系列措施共同推动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提高。2011年,中心城市盐湖区17346元,增长16.0%,增幅提高4.6个百分点。盐湖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86元,增长23.6%。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拓宽,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22元,增长20.0%,比全国、全省分别高2.1个和1.7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增长势头喜人。农村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转移性收入(增长48.2%)和工资性收入(增长29.3%)的快速增长。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202元,增长37.6%。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增就业人员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2%,城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3.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4%

四、金融运行稳定、物价涨幅收窄、节能步伐加快,经济运行环境基本平稳

1、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2011年,在全国货币政策整体偏紧的环境下,全市存贷款余额依然保持了平稳增势。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15.1亿元,比上月末增加15.8亿元,比年初增加161.2亿元,增长16.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57.5亿元,比上月末增加23.9亿元,比年初增加102.2亿元,增长15.6%。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04.4亿元,增长16.0%。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3.4亿元,比上年多增加6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46.6亿元,新增50.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04.5亿元,新增27.7亿元。

2、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工业品购销价格差缩小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承接上年上涨走势,在经历了7个月的高位上涨后,从8月开始逐月回落,全年平均上涨4.3%。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为七升一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特征,总体处于可控区间。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分别上涨10.9%4.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衣着类、烟酒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分别上涨2.6%1.9%1.1%1.0%0.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8%。在食品类价格中,猪肉上涨43.6%,鲜蛋上涨17.2%,大米上涨12.8%,食用植物油上涨12.7%,面粉上涨9.0%,鲜菜上涨3.4%。中心城市盐湖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5.0%,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分别上涨12.8%6.2%

PPI持续高位,购销价格差距进一步缩小,但购销倒挂1.8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5.3%7.1%,购销价格差为1.8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2.7个百分点。从15个工业部门的工业品出厂价格看,煤炭及炼焦工业涨幅居首,上涨9.7%,电力、化工、食品工业分别上涨9.0%6.6%6.2%。从9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看,有色金属类涨幅居首,上涨23.7%,黑色金属类、燃料动力类价格分别上涨6.0%3.0%

3、节能降耗取得积极成效

2011年,全市积极淘汰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加快企业节能技术改造,能源消费增长平稳,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1786.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2%。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1704.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2%,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的目标能够实现。

今年是运城转型跨越和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市上下将坚决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求真务实,奋力赶超,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运城市统计局 邓梦海 赵淑云 翟晋瑞)(责任编辑:张 洋)


来源: 附件:
bottom
Copyright (C)2007-2009 All Rights 南昌大学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 您是第70241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