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欢迎k登录
首页 >> 中部信息 >>江西篇
最新报道
江西篇
关于对吉水县"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 发布者: | 时间:2011-04-11

一、“十一五”以来吉水县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克服极端罕见干旱天气和连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以及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8342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翻了近一倍,年均增长14.6%,其中:农业产值年均增加18988万元,年均增长16.9%;林业产值年均增加2276万元,年均增长12.8%;牧业产值年均增加5746万元,年均增长13.9%;渔业产值年均增加838万元,年均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年均增加211万元,年均增长14%。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农业发展先进县。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10.95亿斤,比2005年增长34.5%;油料总产1.61万吨,增长60.4%;蔬菜总产18.38万吨,增长1倍;水果总产1.8万吨,增长62.2%;肉类总产4.13万吨,增长29.2%;水产品总产1.65万吨,增长50%


  3、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4亿多元,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黄桥小流域治理、双山水库渠系改造项目基本完工。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070公倾,旱涝保收面积25410公倾,占耕地面积的63.9%


  4、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渠道逐年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359.44元增长到2010年的6604.25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增长时期之一。


  5、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近五年来,共筹集资金1.76亿元,430个建设点基本成型,惠及农户18979户,受益人口达74173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9.4%,改水18889户,改厕18623户,真正实现了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目标。200620082009年度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2006-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2009年度荣获全市农村清洁工程先进县。


  6、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大力实施了科技兴农战略,狠抓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全面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大力实施了农业产业化五大行动,促进了优质稻、鸭鹅、蔬菜三大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江西金田粮油集团公司成为全省粮食加工能力最大的企业之一。八都板鸭有限公司是全省板鸭加工量最大的企业之一。金田粮油、京九实业、萧翔农业、金源米业、八都板鸭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29家企业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外部看,1、耕地、水资源减少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更加突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将淹没我县耕地3万多亩,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难度加大。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上涨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矛盾更加突出。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农村高素质人才流失较快,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和中老年人比重上升,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内部看: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品质和质量不高。3.农业人口比重过高,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4.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三、“十二五”吉水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目标

  ()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技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主攻粮食产业,做大做强蔬菜、鸭鹅产业,精心培育水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植和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努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动全县农业朝着高产、优质、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不动摇,坚持为民造福、长期奋斗,五新一好、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不动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工作路径不动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科学工作机制不动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把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二)发展定位


  发挥我县农产品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优势,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把吉水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向外输出的生产加工基地。


  (三)发展目标


  1.农业总产值:2015年达到61亿元,年均增长15%


  2.粮食生产:到2015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25万亩以上,粮食作物总产达到58万吨。蔬菜生产:到2015年,总面积20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13万亩,设施蔬菜15000亩。畜牧业生产:到2015年,鸭鹅饲养量分别为达2000万羽、150万羽;生猪出栏50万头以上;肉牛出栏量达2万头以上。水产品生产:到2015年,全县水产品总量2.7万吨;渔业总产值2.4亿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27元,年均增长8%


  四、“十二五”吉水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优质稻、鸭鹅、蔬菜三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支持发展井冈蜜柚、茶叶、蛋鸡、生猪、肉牛、生姜大蒜、水产、油茶等区域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竞争力。每个主导产业重点培育1个以上年产值过亿元,有精深加工能力、有市场营销网络、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2、继续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村庄整治与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一户一宅、理事会运作、农民主体、量力而行的村庄整治原则,每年完成100个左右的村庄整治建设任务。做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卫生保洁工作。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3、加快培育新农民,努力构建学习型农村。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建立新型农民培育长效工作机制。实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农民致富技能提升工程。实施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4、发展新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工作指导体系。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质量。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环境。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防洪工程、治涝工程、灌溉工程、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工程、病险水库及山塘除险加固、峡江库区移民安置点水利配套工程、水土保持、小水电工程等八大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力争县道达三级或三级以上、乡村道达四级公路或四级以上公路标准。加大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的物资装备水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地震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6、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主攻项目,牢固树立项目兴农意识,把争取和加强项目建设作为第一任务,加强与上级沟通衔接,抓住峡江水利枢纽建设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契机,做好项目的编制、包装、申报、争取和建设工作。


  五、几点建议

  1、切实加强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向三农重点倾斜,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按照组织领导、综合协调、调查研究、监督指导的职能要求、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行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各部门都要树立全局观念,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职能,把服务延伸到农村,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强大合力。


  2、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投入机制。按照三农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按照中央的要求,市县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逐步增加农业农村工作专项经费,市县财政预算农业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经费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每年都要按一定比例增加;市县财政要足额安排新农村建设、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经费。争取的中央、省财政对生猪、油料、粮食生产大县等奖励资金,安排不少于30%的比例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农业开发、老建、发改、财政等各项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要在不改变资金监管部门和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捆绑起来,整合资源,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用于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


  3、加强机构建设,解决人心不稳问题。各地虽然成立新村办和农业产业化办,但都是附设在农工部的一个临时性机构,工作人员或调、或借、或兼,但没有一个编制保障,造成人员短缺、人心不稳、推动不力等问题,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持久健康发展。建议从上而下统一正式成立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定机构:给予各级办公室相应的行政级别,纳入公务员序列管理;定职数:确定内设股室及人员职数;定人员:调入正式工作人员,并给予足额的经费。


来源: 附件:
bottom
Copyright (C)2007-2009 All Rights 南昌大学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 您是第70241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