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欢迎k登录
首页 >> 中部信息 >>湖北篇
最新报道
湖北篇
湖北省镇域经济及百强乡镇发展评价报告
作者: | 发布者: | 时间:2011-11-14

[内容提要]乡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基础和关键。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研究制定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基础,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为促进镇域经济的发展,营造激励竞争发展的良好氛围,湖北省统计局对全省1099个乡镇2010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进行了考核评价。具体分析报告如下(百强乡镇名单及考核范围、方法、指标附后):

  一、全省镇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我省镇域经济考核评价的1099个乡镇总量和范围与县域经济大体相当。2010年末,全省参加考核评价的乡镇总户数1498.3万户,总人口5247.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1.7%;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8.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97%;常用耕地面积3202.7千公顷,占全省的96.4%。

  (一)以快增量,县域经济上台阶 “十一五”期间,全省镇域经济在坚持“一主三化”的基础上,克难奋进,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四级跳”,连跨4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和8000亿元大关,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发展目标。 2010年,全省乡镇财政总收入99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是“十五”末的3.63倍,年均增长2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6.6亿元,比上年增长29.5%,是“十五”末的3.41倍,年均增长27.8%;农民人均纯收入5832元,比上年增长15.8%,是“十五”末的1.38倍,年均增长6.7%;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79亿元, 占全省总额的47.5%,比上年增长20.1%,是“十五”末的2.94倍,年均增长24.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357.6亿元, 占全省的58.9%,比上年增长30.2%,是“十五”末的4.36倍,年均增长34.2%。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迅速增强的助推器。县域经济中排名靠前,整体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其所辖乡镇综合发展水平明显要高于其他乡镇。2010年县域经济排名居前列的大冶市所辖乡镇中有6个跨入全省百强;黄陂区有5个跨入全省百强;宜都市有4个跨入全省百强;值得一提的是,大冶市在县域经济中不仅排名靠前,而且进位相对较快,其所辖乡镇中有4个进入全省前10位。

  (二)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同发展近年来,我省乡镇工业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反哺农业,改造传统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使农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型,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

  1.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农业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过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通过努力,已在全省乡镇中初步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省财政继2009年起,已开始实施连续3年拿出10亿元专项调度资金对2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支持。全省乡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年增速达30%以上,高于工业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全省乡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565家,比2005年增加2217 家,增长94.4 %,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达到1∶1.39(2005年为1:0.66)。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催进了农业生产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在农业生产领域引入工业化生产理念,加快了土地流转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集约化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批量化。农民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带动下,得到了经济实惠;农业在农产品加工业的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农村在农产品加工业的实施下,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农业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产能稳步提高。 “十一五”以来,全省大力实施行政村公路“村村通”计划,2010年年末,除极少数偏远地区外,参加考核评价的1099个乡镇公路通达率达到99.5%。全省乡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每年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00万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以上,2010年,全省乡镇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3059.5万亩,比“十五”末增长9.3%。2010年全省乡镇达到了通电全覆盖;通自来水的村达50%,比上年新增5%,比“十五”末提高8.8个百分点;全省乡镇农村路网、水网、广播电视网、电网等基本形成;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54%以上。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全省乡镇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产能不断增强。全省粮食连续7年增产,油菜籽、淡水产品总产分别连续15年、16年位居全国第1,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增收。全省乡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430.9亿元,连续8年保持超过4%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

  3.环境整治效果凸现,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省通过实施“一建三改”、“百镇千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新社区建设等工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像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东西湖区慈惠街石榴红村等一大批整洁、靓丽,风景如画般的村庄。2010年,全省有15.9%的村建有垃圾集中处理地,比200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 全省镇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54%,比2005年提高3.52个百分点。 “十一五”以来,全省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四位一体”建设入手,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分类、分步、分区域、分层次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全省农村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省镇区占地面积3825.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0.2%,比“十五”末增加2.1%;全省乡镇镇区人口的积聚率(镇区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比重)为36.5%,比“十五”末提高7.1个百分点;全省乡镇通电话的村达到99.8%,比“十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全省乡镇通有线电视的村达到75.1%,比“十五”末提高29.1个百分点。

  (三)以民为本,社会事业展新容 2010年,全省乡镇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参加人数是“十五”末的4.37倍;新农保参保率35.65%,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参加人数是“十五”末的3.42倍。全省有80%的乡镇放开了大病救助病种限制;农村低保覆盖面扩大,“五保”供给标准提高,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成效。2010年,全省乡镇有234.4万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长19.2%,是“十五”末的2.44倍。全省乡镇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定额标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2010年,全省百名学生拥有教师7.1人,比“十五”末增加1.5人。乡镇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省63%的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含农家书屋),并按要求配备了健身、娱乐等设备。

  二、全省百强乡镇的主要特点

  全省百强乡镇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双轮驱动下,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发展加快;基础设施、社区功能不断完善;在全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一)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实力强 2010年乡镇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显示,虽然全省百强乡镇行政区域面积只占全省全部乡镇区域面积的5.8%,人口只占全部乡镇的 14.6%, 但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部乡镇的40.3%,平均每个百强乡镇的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21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5倍;一般预算收入占全部乡镇的50.1%,平均每个百强乡镇的一般预算收入为0.63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6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全部乡镇的28.7%, 平均每个百强乡镇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1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全部乡镇的30.3%,平均每个百强乡镇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3.2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4倍。

  (二)工业化进展快,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全省百强乡镇中,各类大中型工业企业蓬勃兴起,引领了镇域经济发展。大冶市灵乡镇灵成工业园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0余人;谷城县石花镇霸王醉酒业公司享誉海内外,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资料显示,全省百强乡镇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工业企业413.4个,工业企业从业人员9224人,分别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2.87倍和3.15倍。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乡镇其它产业的发展,2010年百强乡镇的企业个数为11.47万个,平均每个乡镇拥有企业1147.3个,企业实缴税金14839.4万元,分别是全部乡镇平均水平的2.6倍、5.6倍。人均企业上缴税金比全部乡镇高1379.8元。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为230.05万人,占全省乡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6.3%,百强乡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乡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9.6%,比全部乡镇高8.5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水平高,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据统计,全省百强乡镇中,有40个建制镇,58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百强乡镇基本上是紧邻城区的郊区乡镇。这些乡镇具有较强的积聚和吸纳能力,城镇化水平普遍较高。资料显示,全省百强乡镇的外来人口占乡镇总人口的比重为11.2%,比全省乡镇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全省百强乡镇的平均镇区面积为9659.1亩,镇区平均人口28913人,分别是全省全部乡镇镇区平均水平的1.88倍、2.75倍。全省百强乡镇镇区人口的积聚率平均为47.8%,高于全省全部乡镇人口积聚率11.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吸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条件,成为转移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主要载体。 2010年全省百强乡镇中,平均每个乡镇公路密度达到1.8公里/平方公里,拥有银行储蓄所7.88个,市场个数6.62个,公园个数0.99个,分别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1.57倍、1.86倍、2.28倍和3.81倍;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8%,通有线电视村达到87.6%,垃圾集中处理村达到33.5%,分别比全省乡镇平均水平高21.6、12.5和17.6个百分点。全省百强乡镇中,镇区公共绿地面积占镇区面积的比重为12.6%,比全省全部建制镇公共绿地面积比重高3.1个百分点。由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村镇规划到位,村容村貌整洁,乡镇居民生活环境普遍较好。

  (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深入,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在“四个一批”工程实施的推动下,全省农业产业化日趋成熟,产业链不断延长,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省百强乡镇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使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积极变化,农业进一步向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效益化发展。以监利县新沟镇福娃集团、大冶市陈贵镇雨润食品工业园以及温氏集团在全省各地建成的食品加工工业基地为代表的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兴未艾,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推进了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全省百强乡镇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达1567家,占全省的1/3强,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达到1:1.83,远高于全省总体水平(1:1.39)。百强乡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0年全省百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724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2.4%。

  (五)教育科技文化建设成绩斐然,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全省百强乡镇中,平均每个乡镇中小学校数量为11.56个。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学前教育和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平均每个乡镇幼儿园、托儿所数量为9.08个,影剧院数量为0.82个,体育场馆为1.4个,图书馆、文化站为2.03个,医院、卫生院数量为3.67个,分别比全省全部乡镇平均水平高0.61个、4.27个、0.45个、0.91个、0.57个、1.82个。每万人拥有医生数35.8个,每百名学生拥有中小学教师数7.8个,分别比全省全部乡镇高17.4个、0.7个。每万人拥有农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数2.64个,每万户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388.2户,每个乡镇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3个,分别比全省全部乡镇高0.3个、76.6户、2.3个。前100名乡镇年末资产总额平均为20792.7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7倍。据统计,全省百强乡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重达到38.3%,高于全省乡镇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比重达到97%,高于全省乡镇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平均拥有敬老院、养老院1.62个,比全省乡镇平均多0.07个。

  三、从乡镇评价看我省城市化发展战略从评价结果看,全省17个市、州、省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除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外,都有进入百强的乡镇。其中,武汉市20个,孝感市15个,荆门市12个,襄阳市9个,宜昌市8个,咸宁市8个,黄石市6个,黄冈市5个,荆州市4个,仙桃市4个,十堰市2个,天门市3个,随州市2个,鄂州市1个,潜江市1个。

  (一)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发展据调查,全省进入百强的乡镇均源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和部分相当实力的工业企业的推动。实现农村工业化是增强乡镇经济实力的引擎,是促进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当前我省要进一步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推动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乡镇要牢固树立“工业产业第一”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力度,找准比较优势,抓住特色做大做强,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大力实行重点区域发展战略 1.择优发展小城镇。我省要针对小城镇总体数量相对较多,但整体实力不强的问题,分步推进,择优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各县(市、区)选择若个现状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有发展前途的建制镇作据点式发展。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了100个重点中心镇和100个特色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百强乡镇考核的排名,能够有效地监测这些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在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水平,在各乡镇间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发展的良好局面。开展乡镇考核评价实质上也是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搞好统计服务,以期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加速推动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的发展。 2.统筹谋划区域协调性发展。百强乡镇从地域分布看,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有63个乡镇进入百强,其中有13个乡镇进入了前二十名,是全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最集中的区域。统筹谋划城镇化的区域协调发展对全省城镇化提速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按照“一主两副”总体格局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突出重点,梯级推进,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中小城市和县城、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发展大城市,壮大中等城市规模,增强小城镇实力,力争通过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和镇域经济,实现全国百强县市在湖北有零的突破。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城市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整体竞争力。三是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努力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三)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一体化打下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据统计资料分析,当前我省乡镇部分基础设施网络很不完善,从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城镇化进程。为此,全省要在仙洪新农村建设、鄂州城乡一体化、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616”对口支援工程、88个乡镇新农村试点等多层次示范推动的基础上,全面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促全省县域、镇域农田水利、通村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加强,并以此培植一批乡镇的成长和壮大,增强城镇吸纳功能,为在全省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1          百强乡镇考核范围、方法和指标

  一、考核范围:2010年全省建制镇、乡和行使乡镇职能的办事处,但不包括大中城市市区的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及国有农场。

  二、考核指标: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共设置了14个指标。指标的设置参考了国家统计局全国千强乡镇的考核评价体系。按照以经济发展指标为主,以总量指标权重大于人均指标权重的原则进行测评。

  三、数据来源:采用国家统计局核定的乡、建制镇基本情况年报数据资料(表号U101表,由国家统计局制定)。

  四、评价方法:(一)单项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参加排序的指标为不同经济内容的数据,而且计量单位也不同,因此首先要进行科学的无量纲化处理,其计算方法是: i乡镇指标A的规格化指数=Ai-minA/maxA-minA(正指标) i乡镇指标A的规格化指数=Ai-maxA/minA-maxA(逆指标) (二)计算综合指数。综合指数为各单项指标的规格化指数与该指标权重的乘积之和。 (三)排序按综合指数的大小,对所有乡镇进行排序,得出全省乡镇综合实力排序结果。 (四)反馈核实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初步结果后,反馈到各市、州统计局,对结果进行核实,并对重点乡镇进行考察,确保评价结果反映真实情况。

  附2         2010年度湖北省百强乡镇名单

  一、排名前20名乡镇

  1、大治市罗家桥街道办事处 2、蔡甸区大集街道办事处 3、大冶市陈贵镇 4、大冶市灵乡镇 5、黄陂区前川街道办事处 6、蔡甸区蔡甸街道办事处 7、大冶市还地桥镇 8、谷城县石花镇 9、新洲区阳逻街道办事处 10、东西湖区金银湖街道办事处 11、钟祥市胡集镇 12、东西湖区走马岭街道办事处 13、襄城区余家湖街道办事处 14、东西湖区慈惠街道办事处 15、赤壁市蒲圻街道办事处 16、黄陂区武湖街道办事处 17、咸安区温泉街道办事处 18、新洲区辛冲镇 19、夷陵区樟村坪镇 20、茅箭区鸳鸯乡

  二、排名第21-100名乡镇

  21、天门市竟陵街道办事处 22、仙桃市干河街道办事处 23、夷陵区龙泉镇 24、汉川市仙女山街道办事处 25、汉川市新河镇 26、谷城县城关镇 27、东宝区子陵镇 28、潜江市张金镇 29、孝南区广场街道办事处 30、宜都市枝城镇 31、老河口市酂阳街道办事处 32、东西湖区将军路街道办事处 33、东宝区牌楼镇 34、孝昌县花园镇 35、东宝区石桥驿镇 36、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 37、蕲春县漕河镇 38、汉南区纱帽街道办事处 39、蔡甸区奓山街道办事处 40、黄陂区横店街道办事处 41、赤壁市赤马港街道办事处 42、武穴市田镇街道办事处 43、枣阳市南城街道办事处 44、沙洋县后港镇 45、京山县永兴镇 46、洪湖市新堤街道办事处 47、应城市城中街道办事处 48、江夏区纸坊街道办事处 49、钟祥市双河镇 50、新洲区邾城街道办事处 51、汉川市马口镇 52、孝南区新华街道办事处 53、仙桃市龙华山街道办事处 54、黄陂区滠口街道办事处 55、监利县新沟镇 56、孝南区车站街道办事处 57、赤壁市陆水湖街道办事处 58、钟祥市郢中街道办事处 59、枝江市马家店街道办事处 60、襄州区张湾镇 61、东西湖区新沟镇街道办事处 62、嘉鱼县鱼岳镇 63、孝南区毛陈镇 64、汉川市沉湖镇 65、大冶市金湖街道办事处 66、襄城区檀溪街道办事处 67、东西湖区径河街道办事处 68、安陆市府城街道办事处 69、天门市候口街道办事处 70、仙桃市彭场镇 71、应城市长江埠街道办事处 72、东西湖区长青街道办事处 73、伍家岗区伍家乡 74、京山县钱场镇 75、浠水县清泉镇 76、孝南区书院街道办事处 77、大冶市保安镇 78、张湾区汉江街道办事处 79、广水市应山街道办事处 80、宜都市红花套镇 81、枣阳市吴店镇 82、钟祥市磷矿镇 83、应城市东马坊街道办事处 84、广水市广水街道办事处 85、鄂州市华容镇 86、仙桃市沙嘴街道办事处 87、宜都市松木坪镇 88、洪湖市府场镇 89、京山县雁门口镇 90、云梦县城关镇 91、天门市岳口镇 92、荆州区纪南镇 93、通城县隽水镇 94、黄梅县黄梅镇 95、赤壁市赵李桥镇 96、麻城市龙池街道办事处 97、枣阳市北城街道办事处 98、嘉鱼县潘家湾镇 99、沙洋县纪山镇 100、黄陂区祁家湾街道办事处


来源: 附件:
bottom
Copyright (C)2007-2009 All Rights 南昌大学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 您是第70241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