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欢迎k登录
首页 >> 中部信息 >>湖北篇
最新报道
湖北篇
一季度湖北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作者: | 发布者: | 时间:2011-05-02

【内容提要】“扩大消费”是今年以及“十二五”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今年一季度,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精神,努力开拓城乡市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居民消费,在促进消费政策拉动下,国内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开局。据统计,一季度,全省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863.77亿元,同比增长17%,增幅高于全省“十二五”规划14.9%年预期性增长速度的2.1个百分点,在去年一季度增长18.1%和全年增长19.0%的较高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全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进一步提升和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布好了局、开好了头。

  一、一季度消费品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 增幅虽有所回落,但消费品市场整体仍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今年一季度,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精神,努力开拓城乡市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居民消费,在促进消费政策拉动下,国内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开局。一季度,全省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863.77亿元,同比增长17%,增幅高于全省“十二五”规划14.9%年预期性增长速度的2.1个百分点,在去年一季度增长18.1%和全年增长19.0%的较高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1.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1.3 %,同比回落4.9个百分点,与2005年11.6%实际增速相近。增长速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上,表明一季度的消费品市场整体仍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二)汽车消费增幅明显回落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刺激汽车消费的系列政策,对汽车产业实施了减免小排量轿车购置税、汽摩下乡补贴等措施。在消费政策强力引导下,我省汽车消费保持了2年的高位增长,极大地拉动了市场的消费。受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等政策取消,汽油价格持续上涨以及2009年和2010年汽车消费需求的井喷式释放影响,今年一季度全省汽车消费步伐明显减缓。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汽车类零售额122.9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同比回落18.7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拉动作用由上年同期的1.6个百分点回落至1.2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汽车类零售额仅增长13.7%,增速创近几年来月增幅新低。作为汽车消费大市的武汉市,一季度汽车类零售额仅增长10.9%,同比下滑24.9个百分点。为增加企业销售,减轻库存压力,加快资金流动,3月各汽车销售企业推出了一系列促销活动,如对部分车型降价促销,在其他的二级城市开设展示厅,争取更多的客户,效果比较明显。一季度全省汽车消费增速比1-2月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汽车消费增速达到20.3%,比2月份加快6.6个百分点。如果汽车销售按上年同期增速计算,一季度全省零售总额可提高1.2个百分点左右,同比加快0.1个百分点左右。

  (三)农村消费增幅明显加快,城乡消费增速差距大幅度缩小

  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和“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拉动农村消费政策带动下,我省农村消费市场增长加快,城乡之间消费增幅的差距大幅度缩小。一季度,我省乡村实现零售额354.32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同比加快0.3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4个百分点,缩小为本期的0.7个百分点,缩小了1.7个百分点,与城市市场同步增长。这是近2年来全省消费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表明随着我省农村地区消费热点的培育以及潜力的释放,农村消费渐成扩大内需重点领域,农村市场对全省消费市场的推动力在不断增强,影响力也在逐渐拓展。

  (四)批发和零售业快于住宿和餐饮业

  从分行业看,一季度,全省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98.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其中,批发业零售额184.74亿元,增长28.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513.62亿元,增长16.3%。一季度,全省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为165.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批发和零售业增速快于住宿和餐饮业5.1个百分点,是推动全省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五)大型流通企业销售旺盛,支撑作用明显

  随着流通企业发展环境的逐步好转,流通企业机制改革深化,中高档消费需求稳步回升,大型流通企业销售快速增长。一季度,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为901.74亿元,同比增长29.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48.4%,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8.1个百分点。大型流通企业一季度零售额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2.7个百分点,高于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增幅23.4个百分点。大型流通企业一季度实现零售额对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到78.9%,同比提高了36.4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品市场增长13.4个百分点,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

  (六)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热点突出

  从商品零售类值看,一季度,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中,绝大多数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对金银珠宝、通信、住房、教育、文化娱乐等需求明显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1.金银珠宝销售持续旺盛。受传统习俗、通胀预期和国际金价上涨影响,金银珠宝类商品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一季度金银珠宝零售额达19.3亿元,同比增长41.4%,比上年同期加快11.4个百分点。

  2.通讯器材类显著增长。一季度,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6.5亿元,同比增长32.8%,增速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

  3.住房类商品类商品消费增长突出。受消费升级因素推动,我省居住类商品保持强劲增长。据统计,一季度全省家具类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39.4%,增速加快12.8个百分点;建材及装潢材料类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36.1%;五金、电料类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7.3%,增速同比加快9个百分点。

  4.基本生活类商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元旦、春节、情人节、元宵节、妇女节等节日汇集,节日消费气氛浓厚,吃、穿、用节庆商品全面旺销,全省食品类、服装类、日用品类商品增速加快。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1.3%,增速同比加快20.9个百分点。其中,粮油类增长35.5%,肉禽蛋类增长1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21.7%,增速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服装类增长20.9%。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30.5%,其中,洗涤用品类增长38.1%。

  5.文化商品消费活跃。一季度,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文化办公类实现零售额10.4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加快5.3个百分点;书报杂志类实现零售额7.5亿元,增长30.9%,增速加快3.3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3.4亿元,增长30.9%;电子出版物及影像制品类实现零售额0.9亿元,增长50.8%,增速加快35个百分点。

  6.“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拉动内需作用明显。

  受“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效应的拉动,我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继续旺销,对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起到了明显作用。

  家电下乡热度不减。一季度,全省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73.1万台(部),比去年同期增长88.3%;实现销售额42.8亿元,同比增长125.3%。.

  以旧换新快速推进。截止2011年3月31日,全省家电以旧换新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23.13亿元,累计销售新家电66.96万台。其中,今年一季度家电以旧换新产品销售量达到37.23万台,占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以来产品总销量的55.6%。销售量居全国新推广省份第4位,全国31个省市区16位。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产品热销带动我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一季度,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61.2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消费政策成效显著,成为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对活跃城乡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连锁经营新型消费方式快速发展

  从经营主体经营形式看,连锁经营企业(单位)规模不断扩大,对全省消费需求拉动作用增强。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连锁企业(单位)165家,实现零售额233.11亿元,增长32.6%,增幅比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快2.9个百分点,拉动全省零售总额增长3.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1.2%;户均规模达1.41亿元,同比增加3470万元,是同期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户均规模的14.2倍。

  二、当前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国内通胀压力较大、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内需失衡,消费率依然偏低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推动经济更广泛的结构性调整。近年来,我省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并未充分发挥出潜力,消费占GDP的比重却越来越低,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2005年以来全省消费率出现连续下降趋势。2009年我省消费率为47.8%,比2005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6个百分点。消费率的不断下降,应正了湖北经济的快速增长属于投资驱动性。重生产、轻市场,重投资、轻消费的发展思路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消费和投资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只有消费和投资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增长具有持续动力。

  (二)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影响即期消费的实现

  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决定居民购买力增长的收入增幅明显低于GDP增幅,消费实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形成的几次排浪式消费热潮,居民收入提升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在各项惠民政策的影响下,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加快,但增幅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率。2005-2009年,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2.8%和8.4%;同期GDP增长速度为13.9%。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61.2%下降到2009年的47.8%,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相对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消费拉而难动的根本症结在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确实有限,消费实力不足。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居民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不高,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造成全省居民消费需求减弱。

  (三)物价上涨较快,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近一段时期来,我省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大幅度上升。一季度我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累计上涨5.1%,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我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1.3%,比上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较快,在推动刚性需求上涨的同时,也对其他消费需求产生挤出效应,对消费预期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从短期看,消费品价格上涨能够促进零售额的增长,使得名义上的消费增长较快。但从长期看,消费品价格特别是直接关系民生的粮油、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会直接影响到部分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的正常开支,对人们的消费心理造成负担。在收入预期没有增强的情况下,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更为显著,一些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会以减少开支来应对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目前居民的消费意愿已经降至12年来的最低点,甚至低于经济危机的2008-2009年,通胀预期的上升无疑是导致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导致消费者心理上的不确定感增强。如果未来的消费信心受通胀侵蚀,居民的消费需求必然趋于保守。而一旦价格符合居民的心理预期,消费热情就会被点燃。另外,消费价格的连续上涨还会带来通胀隐患,对消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对下游消费品价格影响重大,煤、电、油等消费品涨价预期进一步加大,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负面影响,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抑制了居民即期消费。合理的物价水平是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使物价回归合理水平,促进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而一旦价格符合中低收入人群的心理预期,消费热情就会被点燃。

  (四)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将更显著

  一是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房贷进一步收紧,买房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进一步提高,由于房地产需求的刚性特征,导致部分消费者挤压其他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即期消费。与房地产相关商品如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速明显回落。二是一些鼓励消费政策将不再实施,例如小排量汽车减税优惠政策取消等,近两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减缓,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拓展住房、汽车等方面的消费受到制约,新的消费热点又尚未形成,一些消费政策效应呈减弱趋势。2011年,随着汽车新政效应释放和房产调控政策进一步深入实施,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还将更显著。如何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要培养新的消费热点。若没有什么新的政策措施刺激其他领域的消费,要完成全年零售额目标,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三、2011年全省消费市场预测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努力改善民生。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内容涉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等许多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有效提升居民消费预期的民生政策。政策的支持会对湖北消费市场的持续良性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撑。这些大利好必将推动我省消费品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但是由于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期,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结构不平衡、各自内部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即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再平衡问题还远没有解决,2011年世界经济环境仍不乐观。国内经济随着通胀压力增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短期刺激政策效应递减,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面临较大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扩大消费政策已经终止(如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的取消,汽车下乡政策的终止等),政策刺激力度减弱,相关消费将会受到明显影响,尤其是对城市居民消费将会影响更大。二是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造成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住房消费若出现大的波动,与房地产相关的商品如建材、家电、家具、装潢材料等消费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三是资源价格改革带来的水、电、油及燃气价格上涨及其影响也将在2011年进一步体现,将会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四是通胀压力增大、通胀预期上升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消费需求将会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中低消费群体的影响会更大,实际消费需求将会继续放缓。五是近两年在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刺激下,居民消费需求得到一定程度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要进一步扩大消费,如果没有收入分配改革等大的改革措施出台,期望通过消费增幅的明显提高,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是有难度的。因此,须继续保持促进消费政策的连续性,积极培育和扩大热点商品消费,特别是要加快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制度上加快建立和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才能确保2011年消费品市场继续平稳较快增长。总之,预计2011年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发展势头,但增幅将比2010年有所回落。

  四、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几点建议

  (一)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农村消费稳步增长

  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充分发掘内需的巨大潜力。而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能够促进农村消费稳步增长。正因为人口基数庞大,才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基础。因此,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消费能否增加决定了内需是否真正能够扩大。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将显著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把经济增长带入内生增长、内外需双轮驱动的轨道。从现实情况看,我省农村地区的储蓄率较高,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农民消费仍然主要以生活基本需求和农资消费为主,电脑、汽车等的消费比例仍然较低。正因为如此,农村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农民的消费意愿大幅增长。而且,近些年收入水平的快速增加让农民具备了增加消费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消费能力的增强,农村消费市场扩容迅速。“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5%,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32元,比上年增长15.8%。“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将继续支撑农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加。扩大农村地区消费要培养新的消费热点,通过政策驱动,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有大的动力。要努力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国家应通过提高农民工工资、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务农补贴,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持平或适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提高转移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建立对农村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把补贴制度长期化、规范化,切实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此外要通过社保制度完善释放进城农民的消费需求。逐步落实农民工市民化待遇,有序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就业、医疗、社保、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基本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基本保障权利无差别,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消费群体。同时,引导生产企业设计和生产适合农民消费特点、适应农村消费环境和条件的产品,引导流通企业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的流通和售后服务网络。

  (二)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发展目标,发出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强烈信号。2011年将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近年来湖北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影响了消费的增长后劲,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大改革收入分配力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分配政策上对中低收入者给予倾斜。同时,进一步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和完善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保证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有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保证城乡居民形成收入稳步增长的心理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在稳步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尤其要防止物价上涨抵消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消费能力。中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对物价变化极为敏感,消费弹性较大。一旦商品价格涨幅过高,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中低收入人群势必会增加日常消费支出和储蓄比例,减少对家用汽车等大型商品的消费。

  (三)加强市场监测,保障市场供给

  要进一步加强对消费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城乡市场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对粮、油、肉、蛋、奶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调运和储备的监测,密切关注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情况,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定期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二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三是要积极做好“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保障粮油、蔬菜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给;同时要完善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工作预案,提高预测预警能力,积极引导经营者价格自律,合理引导消费者心理预期。


来源: 附件:
bottom
Copyright (C)2007-2009 All Rights 南昌大学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 您是第70241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