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省工业生产平稳开局,承接上年较快增长态势,继续稳定运行;同时,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但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一、工业生产运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1510.7亿元,增长19.9%,增幅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3位。3月份实现增加值572.5亿元,增长20.8%,增幅比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
1、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53亿元和1057.7亿元,增长23.5%和18.4%,轻工业增幅高于重工业5.1个百分点。
2、各类型工业增长平稳。一季度,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25.1%,继续保持领先发展态势;集体、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增长17.8%、17.4%和19.9%,增长平稳;国有及国有控投企业增长10.4%,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长13.9%。
3、产销衔接水平较高。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911.9亿元,现价增长47.1%,其中内需增长46.7%,出口增长56.7%。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5%,高于上年同期0.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各经济类型工业产销率均达95%以上。
4、主要产品产量普遍增长。一季度,我省月度统计的454种工业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有367种,占80%。重点监测的44种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39种,占88.6%。能源原材料类产品中,原煤、发电量分别增长6.2%和21.5%,石油加工量增长3.2%,钢材和十种有色金属分别增长13.7%和20.1%;化工类支农类产品中,硫酸、烧碱分别增长16.8%和30.1%,合成氨增长4.1%,化肥下降4.4%;消费类产品中,烟、酒分别增长1.5%和7.4%,纱、布和服装分别增长31.3%、43.6%和70.9%,汽车增长10.2%;洗衣机、冰箱和空调分别增长24%-1.2倍。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37个大行业增加值同比均保持增长,专用设备制造、黑色矿选等9个行业增幅超过30%,增幅介于20%-30%之间的有14个行业,介于10%-20%之间有11个行业,仅煤炭、烟草和石化3个行业增幅低于10%。不同行业的发展表明,今年以来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其突出表现在:
1、装备制造业保持强劲增势。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451.8亿元,增长28%,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8.1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0.2%,拉动全省增长7.8个百分点。7个大类行业中,专业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和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3个行业增幅超过30%,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3个行业增长超过20%,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7.7%,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10.6亿元,增长26.5%,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6个百分点。从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分类来看,五大类产业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53.9%;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增加值31.3亿元,增长29.7%;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增加值224.2亿元,增长26%;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亿元和59.5亿元,增长22.7%和21.2%。
3、高耗能行业增速相对较慢。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442.2亿元,增长16.5%,增幅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3.4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六大行业增幅5低1高。其中,石化行业增长4.4%,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5个百分点;有色、电力和化工分别增长12.9%、13.1%和16.3%,低于全省7个、6.8个和3.6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增长19.6%,略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建材行业增长2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区域发展总体协调
一季度,全省17个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均在10%以上,13个市增幅达到或超过20%,铜陵、淮北、淮南和马鞍山四个资源型城市增速低于20%。从主要工业区域看,皖江示范区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合芜蚌工业增速加快,皖北六市工业增长低于全省,但三市七县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从皖江示范区看,一季度皖江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04.9亿元,增长19.9%,增幅比全省持平,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6.8%。3月末,皖江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33户,占全省66.4%。
从合芜蚌试验区看,一季度合芜蚌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56亿元,增长21.9%,增幅比全省高2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1%。3月末,合芜蚌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176户,占全省31.3%。
从皖北地区看,一季度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8.9亿元,增长18.2%,增幅比全省低1.7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6.8%。皖北六市增速较低,主要是受淮北、淮南两个资源型城市影响(淮北、淮南一季度增速仅为13.3%和13.4%),三市七县则呈快速发展态势,一季度增速达27.2%,增幅高出全省7.3个百分点。3月末,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544户,占全省25.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首先是收紧银根的影响。今年以来,国家收紧银根的力度逐步加大,多次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由此加剧了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其次是调整消费政策的影响。今年取消“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使得人们对汽车的消费趋于理性,一定程度对汽车销售产生影响。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7%,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13个百分点;第三是调控房地产的影响。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其效应将逐步显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与之相关的工业品需求减少,进而将对相关工业行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一季度建材行业增加值增长24.9%,增幅低于上年同期8.8个百分点,水泥产量仅增长11.9%,低于上年同期9.9个百分点。
(二)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自去年工业品价格回升以来,我省生产者购进价格涨幅速度持续高于生产者出厂价格。一季度购进价格上涨12.8%,比出厂价格涨幅高3个百分点,这种 “高进低出”形成了较大的剪刀差,给越来越多数的企业经营带来压力。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3%,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步伐继续加快,这无形中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影响了产品竞争力。虽然我省出口企业占比不高,但沿海省份在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的形势下,会逐步将产品由外转内,必然加剧国内市场竞争,进而对我省部分产品市场空间形成挤压。
三、几点建议
(一)拓展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对接力度,职能部门应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将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项目向金融部门推介, 最大限度地争取银行支持。进一步拓宽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机构的融资渠道,对重点项目、龙头企业、重点企业进行融资再担保。
(二)强化平台建设。着力打造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尤其是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加强企业孵化器建设,促进创业投资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提高配套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弱是制约我省发展深加工的一个重要因素,既影响了产业聚集,也增加了招商引资难度。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加工配套能力有机结合,围绕核心产品,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尤其要引导省属大企业尽量在本地发展配套加工,扶持本地配套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提高盈利能力。一是支持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可仿照应对金融时做法,在全省组织开展一次大规模的企业与重点建设项目对接活动,促进省内产品销售。二是继续减轻企业各项负担,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压力。三是在提供担保、缓交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
来源: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