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欢迎k登录
首页 >> 中部信息 >>安徽篇
最新报道
安徽篇
强化供给与节能并举 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 | 发布者: | 时间:2012-10-22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围绕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确保全省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所需用能的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引导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发展情况: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1、能源供给能力增强。2011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0281.4万吨标准煤,比2007年增长52.5%,四年年均增长11.1%。其中,原煤生产量14080万吨,年增长50.3%,年均增长10.7%;水电28.3亿千瓦时,增长93%,年均增长17.9%。风能、太阳能等发电从无到有,2011年全省风能、太阳能等发电量为2.8亿千瓦时。至2011年底,我省拥有发电装机容量3179.4万千瓦,增长66.9%,其中水电装机容量200.2万千瓦,增长32.4 %;风能、太阳能等装机容量20.8万千瓦。

二次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目前,我省拥有火电装机容量2958.4万千瓦,比2007年增长68.7%2011年,全省火电生产量1624亿千瓦时,比2007年增长90.3%生产洗精煤1801万吨,增长83.3%焦炭生产量868.8万吨,增长28.9%原油加工量482.5万吨,增长7.8%

2、能源消费适度增长。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由2007年的7739.3万吨标准煤(等价热值,下同)增加到2011年的10570.2万吨标准煤,增长36.6%,年均增长8.1%,低于能源生产总量增幅3个百分点。2008-2011年我省GDP年均增长13.4%,高于能源消费增幅5.3个百分点。即我省以年均8.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3.4%的增长。

3、能源工业不断壮大。2008年至2011年全省累计投入能源产业资金1960.9亿元,占同期城镇投资的6.9%。随着对能源产业投入的不断增加,能源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能源工业增加值由2007460.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75.1亿元,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26.4%,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的17.3%2011年,能源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25.5亿元,比2007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30.3%,占全省规上工业的13.7%;实现利税504.1亿元,增长2.41倍,年均增长35.9%,占18.2%,其中利润169.8亿元,增长2.4倍,年均增长35.8%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4、清洁能源比重提高。煤炭作为我省主要能源消费品种,占一次能源消费的87.5%,这种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为此,各地高度重视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努力实现能源供给与消费的多元化。一是立足于从煤炭液化技术找出路,加快对煤炭加工、煤炭高效燃烧及先进发电、煤炭燃烧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洁净煤新技术推广运用;二是在加快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加大石油调入量、引入天然气、优化发展煤电、加快发展水电、鼓励使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无污染能源,清洁能源使用比重明显提高。2011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12.5%,比2007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5、新能源发展取得新突破。近年来,各地通过招商引资、加强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展新能源产业及其综合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取得了新进展。截至2011年底,我省拥有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工业企业312家,当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4.3亿元,比上年增长44%,新能源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的8.3%。如合肥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仅合肥高新区就聚集光伏企业超过20家。滁州将新能源产业列入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形成以太阳能光伏制造、风能利用、新能源电池、绿色照明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多家中国新能源百强企业也积极投资安徽,如赛维LDK、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升阳光电、龙源电力等,涉及光伏产业、风力发电及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领域。

二、节能成效:约束目标如期完成

1、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十七大以来,随着节能降耗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也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2008年至2011年我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下降4.52%5.39%4.78%4.06%,累计下降17.48%。目前,我省单位GDP能耗水平相对较低,处在全国较先进行列,2011年我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比全国水平高2.0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

2、工业节能取得新进展。目前,我省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以上,达到76.1%,成为节能降耗的主体。近年来,我省工业经济迅速扩张,但其能耗却没有同步增长。全省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281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062亿长;而工业能源消费量由6038.9万吨标准煤增加到8039.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4%。工业能耗增速比工业增速要低11.7个百分点,四年间我省以年均7.4%的工业能耗增速支撑了工业经济年均19.1%的增长2008年至2011年,全省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9.92%11.13%12.94%9.54%,累计下降36.95%2011年,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比全国水平高6.1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

3、企业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监测的主要产品单耗中,我省有一半以上的产品单耗低于全国水平。与2007年相比,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明显下降,如原煤生产综合能耗5.8千克标准煤/吨,下降84.23%;转炉炼钢综合工序单位能耗为4.79千克标准煤/吨,下降72.5%;炼焦工序单位能耗111.47千克标准煤/吨,下降33.04 %;水泥综合能耗80.58千克标准煤/吨,下降19.96 %;铜冶炼综合能耗345.43千克标准煤/吨,下降13.94%;钢综合能耗601.33千克标准煤/吨,下降3.2%;火力发电标准煤耗299.72千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8.34%,发电煤耗提高了27.38克。

4、加工转换效率不断提高。2011年,全省能源加工转换总投入量为9947.7万吨标准煤,能源总产出量为6589.2万吨标准煤,能源加工转换效率66.24%,比2007年提高0.94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加工转换效率为40.2%,提高3.87个百分点;洗煤效率为91.32%,提高9.23个百分点;炼油效率为99.47%,提高5.99个百分点。

5、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我省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推进节能降耗、优化结构、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取得明显成效。20072011年,全省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3台、水泥270造纸16家以及一批炼钢、炼焦等小企业。如淘汰关停小火电机组305.5万千瓦、炼铁产能674万吨、炼钢产能1363.5万吨、水泥产能3547.6万吨、焦炭产能82万吨、造纸产能41.4吨、印染产能3960万米、关闭小煤矿164对等。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调整产能结构奠定了基础。

三、经验举措:多措并举全面推进

1、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落实节能政策措施。十一五以来,我省先后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安徽省节能监察办法》和《安徽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了节能工作的基本制度。颁布实施《安徽省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安徽省单位GDP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安徽省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工作方案》等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并制定了《安徽省节能奖励办法》、《安徽省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等多项节能专项政策,完善了节能激励机制,有效推动了全省节能降耗工作。

2、加大政策扶持与引导力度, 完善节能管理体系。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煤、油、电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通过价格等调节手段和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引导企业自觉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充分发挥税费和价格政策的引导,落实了差别电价政策,严格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凡是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企业,采取收取惩罚性电价,并将差别电价的电费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对生物质能、风能以及垃圾发电等新能源实行鼓励电价政策。二是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2007年起,对未按要求进行节能分析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请报告,省、市、县三级投资主管部门不予受理,节能分析评估、审查不过关的项目,不予审批或核准。

3、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积极探索生态发展新模式。在工业领域,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抓好全省153户千家、百家节能行动企业十一五节能工作,十一五期间,这些企业实现节能量895.1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170%在交通领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发展低耗油机动车辆,依法淘汰老旧车辆,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准入制度,并对营运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实施不投放新运力的调控政策。在商业领域,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推广使用先进节能设施、推行节能标签制度。在建筑领域,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加强施工阶段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监管,大力推广使用节能建材、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灯。

积极探索生态发展新模式,指导各地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通过培育和发展一批典型企业、示范项目发挥其带动作用,如铜陵有色、马钢、海螺等节能指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行业;合肥、铜陵、利辛被财政部和建设部列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及农村县级示范户;蚌埠沥青拌和设备导热油加温技改项目被列为交通部第三批节能示范项目等。同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10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为重点,建立健全了省级和市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体系。如铜陵发展铜精深加工和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建设了铜陵工业试验园、化工园、横港示范区和农业试验区四大循环经济园区,较好提升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淮北确立了以煤化工产业为基础,走煤、电、盐化一体化的发展,实现矿产资源就地转化,增加产品附加值,对煤炭、盐矿资源进行系列和深度开发,对煤矸石、煤泥、粉煤灰、废渣、余热等进行再生和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建立预测预警应急调控机制,提升节能服务水平。一是强化能源统计监测,建立了月度能源统计监测分析制度,及时反映全省及各市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消费、电力消费等情况,便于各地及时调整和调度。二是加强节能预测预警分析,根据能源消费、地区生产总产值等历史数据,建立了全省节能预警晴雨表的数学模型,及时对全省及各地节能目标完成形势亮起了趋势灯,充分发挥了统计预测预警功能,为各级领导和节能主管部门了解节能降耗情况以及制定节能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力地保障了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为我省今后节能降耗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回顾即将过去的五年,我省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面对当前和今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受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现实,各地、各部门必须增强危机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三个强省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保障。



撰稿:胡永进


来源: 附件:
bottom
Copyright (C)2007-2009 All Rights 南昌大学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 您是第70241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