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马市镇蜀口村(俗称蜀口洲),地处县城西南郊区,总面积12.85平方公里,四面环水,东南临赣江,西北靠蜀水,地势低洼,全村936户,3480人,耕地面积2567亩,13个村民小组。由于在赣江河边,地形低,每年都要遭受到程度不同的洪水侵袭,是有名的“洪灾村”,经济落后,道路难行,村民收入较低,思想观念落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蜀口村是2003年由大洲、蜀口、大江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合并时遗留的村级债务达47万多元,干群关系紧张,村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思想作风不扎实,是有名的“贫困村”。为了彻底改变蜀口村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蜀口村党支部、村委会根据本村实际,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既围绕“壮大茶产业,发展生态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带领村民扎实工作,埋头苦战,全村面貌得到改观,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蜀口村是一个纯经济作物区,主要的传统产业甘蔗和茶叶,也是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由于泰和糖厂倒闭,甘蔗也不能种植了,全村只剩下茶叶是主导产业。茶叶是蜀口村民的传统产业,清乾隆年间曾为贡品,有过辉煌的历史,由于茶叶品种不优,茶园面貌老,加工技术落后,手工制作,卫生情况差,茶叶产品仍停留在靠摆地摊销售,使得茶农种茶积极性大大地降低,蜀口洲茶叶产业面临衰落,甚至垮掉的危险。2007年,村党支部请出了省劳模、高级农艺师、蜀口籍原县农业局退休干部欧阳克鑫,由其会同部分村干部、党员、致富能人、种茶能手、流通能人组建成立了泰和县蜀口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蜀口”绿茶商标,投资100余万元新上了一条清洁化优质茶生产线,从根本上改写了蜀口村靠手工制茶的历史,坚持以生产有机食品为目标,从茶园建设到管理,茶叶采摘、加工等各个环节统一标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确保茶叶成品的农残食留量及有毒有害物质达标,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茶叶产品和产地认证。2008年获得了吉安市“示范合作社”、“十佳合作社”,2009年获得省级“示范社”、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设立、规范管理“样板社”。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十强村等荣誉称号,2010年6月第三届江西茶博会优质茶评比中“蜀口享香”获银奖;2010年8月“蜀口毛峰”获首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一等奖;2010年8月上海博览会名茶评比获“绿色类”银奖。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300亩扩种达到1600亩,年产茶叶100吨,现在最好的蜀口毛尖绿茶每斤能卖到1000多元,使得村民收入大大提高了。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蜀江古村有过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历史,在明清时期出过二十一个进士,特别是蜀江古村是庐陵八大文化古村之一。曾创造出欧阳氏“一门二十一进士”的奇迹,现在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墓和明清时期的古祠堂、古民居,皇帝赐予的紫荆树等。村“两委”多次召集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广泛讨论,使村民清醒地认识“蜀口的希望在旅游,发展的潜力也在旅游”。在上级的关怀下,2010年蜀口村成立了党总支,并专门成立了蜀口旅游风景区管理协会党支部,聘请市、县旅游部门和江西师范大学的专家科学规划,依托蜀口洲的独特交通区位,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蜀江古村的文化底蕴,全面整合蜀口洲的旅游资源,有计划地打造蜀口洲农业生态旅游与古村旅游的精品线路。目前,已修建了景区大门,建立了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等设施,规范了“农家乐”项目,从而逐步形成食、宿、行、娱、购、游等配套的服务体系,并在积极创建国家级AAA级景区。累计已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余万元。
在确保主导产业茶叶生产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拓宽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目前生猪养殖专业户有十多户,年出栏生猪2000余头,水产养殖专业户十多户,流通户十多户,柑桔、板栗、花木、蔬菜专业户不断扩大规模,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渠道,同时鼓励青壮年创业者,外出经商、办厂、务工、拓宽视野、增加收入,使全村的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2005年前,全村存在路难行的问题,村民的生产、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群众怨声很大。“要想富、先修路”,在上级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和关心下,首先解决了全村唯一出行的通道—水潮洲防洪路的修建,防洪路的修成,解决了洪水来临怕出行的难题。结合“村村通”的实施,全村共修水泥路15.6公里,把全村19个自然村(其中1个自然村因居一个小洲上未通)全部连接起来了,现在至县城的公交车已能达家门口了,彻底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出行难的问题。蜀口村是个“洪灾村”,受洪水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在县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县水务局投资18万元把蜀口洲顶端被洪水冲垮的河岸堤坡用石板铺建好,解决了一部防洪工程设施,为今后实施全村的河岸堤防工程打下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积极惠农支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全村村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为3689元,到2010年增加到5986元,增幅达到62 %,与此同时,村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住宅条件进下改善,2010年村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6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3.6平方米,各种耐用消费品更多地进入村民家庭中,2010年来,每百户村民家庭中拥手机156部,比2005年增加136部,拥有固定电话38部,比2005年增加8部,拥有彩色电视机110台,比2005年增加了16台,拥有摩托车、电动车116辆,比2005年增加60辆,同时汽车开始进入村民家庭,全村有各类生活用车60多辆,2005年只有5辆。由此可见,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三、生态建设明显加强,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
蜀口村还注重生态养护,全村退耕还林面积达到620多亩,结合“一大四小”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全村荒地、路两旁植树3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3%,生态状况显著改善,被评为江西省“生态村”。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新农村建设步伐速度加快,从2006年至2010年,全村20个自然村,有12个自然村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整治,完成改水改厕560户,目前正在向着整村推进的步伐迈进。
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的完善农村社会事业,2007年,在上级组织部门的帮助下,新建了一幢三层60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内设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人口计生学校、党员活动室、民兵青年之家、残疾人协会、警务室等集办公,活动为一体的建筑,彻底改善了村级办公场所破旧、不便的现状和群众文化活动无场所的现象,得到了村民称赞和满意。全村拥有2所规范、设备较好的农村卫生医疗点,村小的文化场所、教师宿舍也得到了改善。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仍显薄弱。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全村农业、水利化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蜀口村地处赣江河边,受洪水的危害严重,沿河岸被水冲毁崩塌的现象相当严重,按目前的设施,难以抵御大洪水的灾害,加之全村自然条件差,地形低洼,农业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的现状,难以抗击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发展,旅游业和农民增收造成的巨大影响。
(二)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经济作物价格偏低,农业生产效益相对减少。“十一五”期间与农村种养业相关的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的成本不断提高,由于蜀口村纯属经济作物区,有些补贴(粮食、农药、化肥等)享受不到,村民种地、茶叶的积极性不高,都纷纷外出打工,造成大部分耕地抛荒。
(三)村级经济薄弱,资源缺乏,集体经济壮大困难。近来蜀口村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修村道投入资金330万元,建村级活动场所30多万元,加上三个行政村合并时遗留债务37万多,给村集体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虽然通过村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目前仍然有债务63万多元,严重的制约了村其他公益事业的投入和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的扶持力度,彻底解决蜀口村因洪水灾害造成的河岸崩塌问题,使村民有一个安心乐业的家园。
(二)对纯经济作物区加大惠农政策的优惠条件,解决经济作物区的生产成本提高,收入低下的情况,提高群众种地的积极性。
(三)新农村建设每个点的资金16万元偏低,对农村的垃圾处理的投入更少,要村民筹资进行新农村建设整治更难,因此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议上级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力度。
(四)对村级道路资金短缺的情况以及村级债务的化解应加大扶持力度,使村干部安心工作,发挥积极性。
(五)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农业产业链
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对蜀口村茶叶企业加大扶持,使之做大做强,创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使“蜀口”牌茶叶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大的发展,使茶农增收、企业增效,村民的种茶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来源: | 附件: |